推薦產品
產品/專題
山美圓錐破和歐美某品牌圓錐破并駕齊驅,在韓國混凝土企業的骨料生產線共同擔任二破重任。【詳細】
推薦方案
物料
時產
戰略實施,資源先行。每一項國家重大發展規劃的發布實施,都離不開相關產業尤其是資源產業的有力支撐,同時也為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對廣東省而言,剛剛過去的2019年迎來了兩大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一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下稱《綱要》)的出臺及實施,二是國家十部門聯合下發《關于推進機制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那么,《綱要》的出臺將給廣東省砂石骨料行業帶來哪些深遠影響?廣東省砂石骨料行業又該如何主動融入《綱要》,并為《綱要》實施提供堅強的砂石保障呢?對此,中國礦業報記者近日進行了調研。
大灣區發展 廣東重任在肩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旨在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以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大灣區發展首要的是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來實現“互通互聯”、融為一體。毫無疑問,《綱要》的編制實施,對廣東省的砂石骨料行業影響深遠。
“廣東省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為全省經濟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廣東省更是直接作為建設基地而存在,省內砂石礦山為包括香港機場在內的重點工程項目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供應。”廣東省建筑材料協會砂石分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綱要》的出臺帶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對建筑用砂的需求尤為明顯和緊迫。大力發展機制砂,建設機制砂生產基地,保障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工程用砂長期穩定供應,是當務之急也是時代趨勢。
然而,廣東省的砂石骨料供應情況并不樂觀。近年來因河道禁采,廣東省河砂供應量大幅銳減,“砂荒”問題愈演愈烈。如何保證大灣區基礎設施及省內其他重點工程建設成為當務之急。
好雨知時節。2019年11月,國家十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機制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形成較為完整合理的機制砂石供應保障體系,引導機制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這對受禁采河砂影響嚴重的廣東省來說,不啻為一場及時雨。
“廣東省作為經濟發達地區,省內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比較多。”中國砂石協會會長胡幼奕表示:“廣東省砂石骨料行業應借國家推進機制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按照‘砂石骨料4.0+’模式,真正打造出一批在國內具有較高影響力的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砂石骨料示范企業。”
砂石骨料保障仍急需加強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砂石生產國與消費國,每年的砂石生產量高達200億噸。作為混凝土原料的重要組成部分,砂石一直是消耗資源眾多的大宗建材。
對河砂資源相對豐富的廣東省而言,多年以來,其砂石供應比較穩定。但是,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廣東省多個地方開始對流域內主要河流干流與重要支流采取河砂禁采政策,遏制過度開采,嚴厲打擊非法采挖行為。
“2019年,廣州市與惠東縣先后出臺了2020年河道禁采公告意見稿,分別將14條與8條河道納入禁采范圍。”廣東省建筑材料協會砂石分會相關負責人分析說,鑒于天然砂特別是河砂產量降低,現有工程建設用砂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未來新工程項目的建設將進一步拉大建筑用砂缺口。
這并非危言聳聽。據中國礦業報記者了解,2018年,《廣東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正式印發,廣東省共安排重點項目1098個,總投資5.67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6000億元。
同時,國家層面也在不斷發力。2019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2019年11月,國務院決定降低部分基礎設施項目資本金比例,拓寬資本金來源渠道,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由于建筑用砂供應不足,不少重點工程項目被迫推遲,‘砂荒’的出現也讓盜采監管壓力更為突出,市場上不合格的泥沙、海砂的流入對工程建設安全造成了極大隱患。”胡幼奕說,2018年以來,剛起步的機制砂石因產量低尚不能及時‘補缺’,對當地經濟發展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造成了較大影響,引起了國家及相關部委的高度重視。
但是,對用慣河砂的許多地區而言,推廣機制砂石并非一帆風順。廣東省概莫能外。
“根據已有的信息反饋,廣東砂石協會會員中注冊的從事制砂或售砂業務的會員企業共12家,實際確認有制售建筑砂業務企業的僅有3家,且均不具有實際產能。目前,各地建筑砂執行標準不統一,監管執法力度存在較大差異,非法采砂及低標準機制砂排擠合法制砂企業。”廣東省建筑材料協會砂石分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機制砂由于在以往推廣過程中出現硬度、粒型與級配等問題,市場信心不足,占比份額小。
而要全面推進機制砂高質量發展,首要的是要有砂石礦山,讓其有石可制。然而,據中國礦業據記者了解,廣東省原有砂石礦山數量大幅縮減,新投放采石場數量不足,而且中大規模砂石礦山數量比例明顯偏低。公開信息顯示,2013年,廣東省砂石土采礦權1082宗,截至2018年12月,其有效期砂石土采礦權僅剩余514宗,其中建筑骨料類采石場271宗,大量砂石礦山因林地使用、環評等手續不完善而停產。同時,新設礦權明顯減少。而在現有的砂石礦山中,小型規模占比偏高,中大型采石場占比明顯偏低。
礦山規模偏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礦山建設成本顯著提高,礦山企業建設綠色礦山的內生動力不足。
“根據《廣東省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省綠色礦山的建設預計實現250座,新礦山必須滿足綠色礦山建設標準方可投產。自然資源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將礦區后期治理納入到礦山經營范圍中,要求礦山經營企業從生產銷售資金中抽出部分比例作為修復資金,并計入企業成本。”廣東省建筑材料協會砂石分會相關負責人認為,礦區建設標準提高,以及裝卸運輸流程的標準化規范化,直接造成砂石生產成本的提高。而砂石骨料作為加工程度較低、區域性很強的礦產品,附加值十分有限。
多措并舉 釋產能提質量
“鑒于當前廣東省的砂石骨料供應狀況,建議相關部門堅持‘砂為主、石為輔、砂石并舉’原則,積極拓寬生產渠道,加快砂石骨料尤其是機制砂石產能的釋放。”廣東省建筑材料協會砂石分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廣東省建筑材料協會砂石分會建議,要立足本輪礦規,“老礦新啟”,迅速釋放存量產能,支持配套大灣區建設。
“近年來,骨料行業的各種政策密集且持續推出,能夠符合這些政策和相關規劃要求的骨料礦山少之又少。在現實條件下,需抓好源頭,從規劃及其科學實施著手,保留一定數量的老石場,并且合理地擴大其產能是最優選擇之一。”上述人士建議,對協議出讓擴大礦區范圍應區別化處理,不能“一刀切”。尤其是可直接輻射到大灣區的區域,對采礦權空白區新設區塊的,有關部門齊抓共管合力推進,盡快完成采礦權規劃和出讓相關工作;要充分利用第三類礦產集中開采區政策空間,挖掘可規模化設置采石場的空間;砂石礦山指標優先保障大型采石場,實現集約化和規模效應。同時,加大省內尾礦處理力度,盡可能“廢物利用”,循環使用減少污染。
同時,設立并打造機制砂示范基地,大力拓寬機制砂來源渠道。按照國家十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機制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推進綜合整治,根據“十四五”投資建設需要,統籌考慮礦產資源、市場需求、交通物流等因素,按照安全、環保、功能區等方面要求,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建立國內合理的機制砂石供應體系,既保障產品質量和有效供給,又防止“一哄而上”造成產能過剩。
據了解,廣東省建筑用砂存在保障能力弱、供需不平衡的特點,而轄區內豐富的石礦資源正是生產機制砂的優質材料來源。大力發展機制砂,建立機制砂保障供應機制能夠很大程度上保障粵港澳大灣區用砂需求,減少區域用砂壓力,降低本地工程建設對外地砂源的依賴,保障工程質量,最大限度減少市場上海砂的違規使用。同時,發展省內機制砂生產將大幅減少不必要的運輸,提升資源利用率。
“廣東省現有砂石礦山生產的石粉基本用于全省重點工程的墊基層,現有存量的石粉生產機制砂無法保障大灣區砂量需求,建議設立機制砂示范基地,優先用于保障大灣區重點建設需求的同時,以機制砂示范基地為推手,大力推廣砂石綠色生產在廣東省的發展。”上述人士說。
值得可喜的是,近年來,廣東省砂石行業在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方面已探索并積累出了一些經驗和模式,其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大型化、超大型化砂石企業不斷增加,并著手建設高質量的綠色砂石骨料生產線,不斷提高機制砂生產標準,讓產品質量符合行業標準要求。而隨著這些大型、超大型砂石礦山生產線的陸續投產,廣東省“砂荒”問題將從根本上得到緩解,砂石礦山也將不斷朝著服務期限長、產量規模大、綠色環保方向發展。
來源:中國礦業報